1、我校2位博士后入选2025年度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资助
我校博士后刘雅莉、王帅凭借突出的科研潜力与学术表现成功入选,分别获得A档、C档资助。这是我校博士后研究人员首次入选该计划资助,也是学校在博士后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为后续青年人才培育与学术梯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我校博士服务团成员费菲做客央视《对话》栏目
10月11日,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播出。我校博士服务团成员、医学与健康工程学院费菲副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为全国观众讲述了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省汉中市探索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成效,引发强烈关注与反响。
3、创新高!我校12个学科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10月15日,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本次榜单包括98个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517所高校的5344个学科点上榜。
常州大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音乐共12个学科上榜“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为新增上榜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名较去年上升19位,工商管理学排名较去年上升20位。我校入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科较去年新增3个,上榜学科数创历史新高!
4、我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勇夺四金
10月12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我校学子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获得国赛金奖4项、银奖2项的好成绩,其中商学院“跨境电商数智化服务先驱者”项目以小组第一闯入高教主赛道排位赛,为我校历史首次。今年全校共有1224个项目报名参赛,参赛学生数达到3580人,参赛项目和人数均创新高。学校先后组织开展政策解读、选题指导、校内选拔、赛前打磨、路演训练等系列活动近百场。学校在省赛中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1项,一等奖获奖数量居全省高校前列。
5、我校完成首届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免工作
随着2026届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落幕,我校首届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推免工作圆满完成,109名2022级优秀学子成功推免,即将前往理想的高校院所继续深造,其中92名学生(占比84.4%)被同济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录取,标志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
6、广州石化—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合作协议签约暨成立揭牌仪式举行
10月17日,广州石化—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以下简称“创新联合体”)合作协议签约暨成立揭牌仪式在中国石化广州石化公司(以下简称“广州石化”)举行。广州石化党委书记、分公司代表刘琤指出,常州大学作为具有鲜明石油石化行业特色的高校,与石化行业渊源深厚,为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广州石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特大型炼化企业,始终围绕国家能源战略,持续推进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双方合作基础良好,希望以此次创新联合体的成立为契机,共同将其打造成为集聚创新资源的高地、突破关键技术的平台、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树立校企合作的新典范。
7、学校举行2025年重阳节离退休教职工返校联欢活动
10月25日,美丽的科教城校区洋溢着一派喜洋洋的气氛,我校近300名在常离退休教职工欢聚一堂,共度重阳佳节。杨琳受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委托,代表学校党政向现场的老领导、老同志,以及曾经为学校事业发展奉献智慧、付出心血的离退休教职工及家人致以崇高的敬意、诚挚的问候和节日的祝福!联欢会为今年60、70、80、90周岁的老寿星集体祝寿,为今年结婚30、40、50、60周年的离退休教职工夫妇送上祝福。
8、校领导应邀出席“数智赋能产教融合 共促地方大学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10月23日,“数智赋能产教融合 共促地方大学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江西新余举办。研讨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与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指导,江西省高等教育学会、新余市人民政府、新余学院联合主办。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群应邀出席并作论坛主旨报告。陈海群以“地方大学深化产教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立足行业产业发展,结合学校办学实践,从数智化改造、多元化合作、一体化协同等维度,详细介绍了常州大学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引领、合作机制和模式创新,为推动数智高效赋能、产教深度融合贡献了常大智慧和力量。会后,陈海群受邀参加新余学院“学科建设痛点破解与科技资源链接闭门座谈会”,围绕学位点建设、教学成果奖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交流了意见建议。
9、校领导应邀参加徐州工程学院本科办学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
10月18日,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海群应邀参加徐州工程学院本科办学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代表学校向徐州工程学院致以诚挚祝福,祝愿两校友谊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会上,两校签署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继续深化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共同推动两校互融互促、协同发展,扛起教育报国、服务社会的时代重任,为推动江苏教育强省建设、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